澎湖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
中社村在西安村以北的另一個村,該村原名『花宅』,由於人口外流較早,且情形越趨嚴重,為此因素,使大部份住屋因乏人居住而免於被拆除改建的厄運,迄今仍保有傳統古厝的色彩,也是目前本省極少數保留完整的集體民宅遺址,近年來普受畫家、攝影家及建築科系教授與學生的重視,而紛紛前來進行寫生、攝影、繪畫或作學術研究等等。
天台山

將軍澳嶼
將軍澳嶼位在望安島隔壁,因鄭成功部將李胤將軍在此駐守而得名,因島上屋舍林立,比一般漁村還要寬裕不少,因此得到「小香港」的稱號。島上將軍廟、永安宮、天后宮廟貌均輝煌耀眼,可見將軍澳當時繁華的景象。
東嶼坪嶼
東嶼坪在望安島南方稍東,兩島相距約10公里 。西嶼坪位東嶼坪的西北方。
東嶼坪和西嶼坪合稱「半坪嶼」,可視為由東半坪和西半坪所構成的一個「嶼」,宛如一「嶼」分為二「坪」,故也合稱「嶼坪」。
西嶼坪嶼
西嶼坪位於望安島南方約9公里 處,在東嶼坪的西北方,兩嶼相隔約700~800公尺 。
「西嶼平」的名稱最早見於杜臻的《澎湖台灣紀略》。(1684:4)西嶼坪和東嶼坪因地理位置緊鄰,自古以來關係密切,合稱「半坪嶼」或「嶼坪」,均同因位處僻遠而墾殖較遲。
東吉嶼&西吉嶼
東吉嶼為早期澎湖往台灣之海運中繼站。素以水路凶險緊鄰黑水溝著稱,故島上建有黑白相間燈塔一座,聳立於藍天白雲下與四周之綠草相映成趣。
西吉嶼位在望安島的東南方,兩者相距約16公里 。東吉嶼位於西吉嶼東方,相距約4.5公里 。西吉嶼由於和東吉嶼等開放拓墾較晚,其行政名稱也遲至《澎湖廳志》中才出現,(林豪,1893:81),全稱為台灣府(光緒十三年改隸台南府)澎湖海防糧捕廳網垵澳西吉嶼社。
頭巾嶼
頭巾嶼名稱最早出現於杜臻的《澎湖臺灣紀略》,位在西嶼坪北北西方約1.9公里 。周圍364公尺 ,面積0.46公頃 ,附近約有十個小礁,退潮時面積增為3.86公頃 。其中較大的岩礁六個,全島由北面海上遠眺,狀似古代包頭的頭巾,因而得名。高拱乾《臺灣府志》則謂:「頭巾嶼形如角巾。」頭巾地勢陡峭,其最高點為49公尺 ,周圍岩礁眾多,北邊有一礁名「頭巾仔」,高約6.1公尺 ;南邊有一礁名「鳥仔代仔」,高約2.8公尺 ;東、西兩邊尚有許多形似相連的小礁,均已成為各種燕鷗候鳥棲息繁殖的場所,如蒼燕鷗、白眉燕鷗等,冬季也盛產紫菜。
貓嶼

澎湖群島,因面積狹小,且與陸地相隔,雖然陸棲性野生動物稀少,但海洋資源卻相當豐富。群島範圍內,無人島及礁岩性小島眾多,提供海鳥優良的棲息繁殖環境,位於澎湖縣望安鄉境內的大、小貓嶼,即為一例。陸域面積約10公頃 的大、小貓嶼,由於四面皆為懸崖峭壁,人跡罕至,仍維持十分完整的自然風貌,因而成為燕鷗的最佳棲息場所。除燕鷗外,島上棲息的其他海鳥種類及數量亦多,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壯麗景觀。近年來前往貓嶼觀光的遊客日益增加,加上漁民經常至島上撿拾鳥蛋,以及國軍曾將此地列為靶場,都造成島上生態環境和鳥類資源的破壞,為維護貓嶼稀有的海鳥資源,澎湖縣政府於民國80年5月將大、小貓嶼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,並加以管理。

花嶼
花嶼位於望安島西北稍南,距離約18公里 ,是澎湖縣最西方島嶼(也是台灣省的極西)。花嶼地形與澎湖其他大小島嶼相似,但地質則迥異,屬中國大陸的一部分,主要是安山岩。
花嶼燈塔
花嶼燈塔在花嶼的西北端,向來有『花嶼之光』的雅號。燈塔始建於民國28年,為一白色混凝土圓塔,塔高12.5m ,塔頂裝有四等電石氣閃光燈,每五秒閃一次白光,光力達1600燭光,可見距離10至12浬,有專人駐守。
參考資料: